《文脉千载墨香远,墓砖一方亘古今》(作者:蒋华)

巫山文化
202110-2817:01
分享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惠风和畅拂面,溪中激湍清流,景色端得是旖旎宜人。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作为东道主,诚邀众多名门望族来会稽共度上巳节。嘉宾中有谢安、孙绰等当朝名士,王羲之与自己的儿子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献之等作陪,宾主共计四十二人共聚会稽山阴的兰亭(今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举行了一场注定名垂青史的兰亭雅集。

雅集的主题正如《兰亭集序》中所说“修禊事也”。“修禊”本是中国上巳节古老民俗之一,每当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古人们都要相约到郊外山清水秀处游玩。上巳节有三大主题:沐浴、饮酒与谈恋爱,类似今天玩得很“嗨”的一次郊外春游。

上巳节的饮酒不是牛饮,而是讲究一个品位,称为“曲水流觞”。譬如,此次兰亭雅集的“曲水流觞”就是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旁,由书僮将斟满酒的羽觞(轻质的酒杯)从溪水上游放入溪中,任其顺流而下,若羽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就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一天玩下来,宾主尽欢,得诗三十七首准备编成一本诗集《兰亭集》,公推王羲之写一篇序文以兹纪念。“书圣”王羲之乘着酒兴,握鼠须笔,用蚕茧纸,心手双畅片刻间挥挥洒洒,写下三百二十四字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看似普通的一次郊游,不想却成为中国文学史更是书法史上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永和九年,从此成为一个令人神往的年份。

1660年的光阴悄悄流逝。2013年3月,在巫山县城内陈家包基建工地,人们无意中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其中的一座东晋小型砖室墓,墓室只有7平方米且大半被毁,盗扰严重。本来不抱什么希望的文物工作者,在墓室壁砖上意外地发现了珍贵的纪年墓砖,上面赫然有印模题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仿佛一下子向我们扑面而来……

遥想在永和九年某一天,几个工匠正在东晋荆州建平郡郡治巫县的城外山岗上,为一位刚去世平民的墓穴而忙碌着。家道小康的逝者家属特意为逝者烧造了纪年墓砖,来铭记亲人去世的年份。

如今墓主人尸骸早已无存,性别不详,更不用说名字及生平经历了。这位平凡的无名氏绝没想到由于这块墓砖,庶族平民的自己在千年之后,会与相隔千山万水且声名显赫的,士族豪门王羲之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联系在一起。

当“书圣”王羲之在兰亭挥毫写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之时,或许在巫县的某个工匠同时也正努力把同样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的印模,一遍又一遍盖在湿漉漉的黄泥砖坯之上。

权贵与平民,大相径庭的两类人;会稽与巫县,相隔遥远的两个地方,却被历史奇特地拧在了一块。我们如今已看不到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了,却可以通过当年这一方“永和九年”墓砖来缅怀《兰亭集序》及魏晋风度的流风余韵,想到此不由得心旷神怡,中华文脉的传承就在其中吧。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