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易光初:面条加工35载 面粉糊起一个家

巫山骄子
201411-0409:01
分享

经典热线讯:(谭家龙)“你这个面条味道不错,是在那里买的?”
   “巫山县培石乡易光初加工出来的面条,我们这十里八乡吃的面条都是他那里加工的。味道相当不错,颜色也很好。”提起易光初加工的面条技术,没有一个不翘起大拇指的。
   刚一下车,沿着轰轰的机器响声走去,我要采访的对象易光初正在搅拌面粉,满身都沾满了洁白的面粉,他一边招呼着我们,一边忙着手上的活。面粉已经注水搅拌,不能有半点耽搁。

9-1403141P254V6


   易光初,今年刚好50岁,家住巫山县培石乡葫芦村四社。当讲起他面条加工的历程,不由得让他勾起从1979年开始回忆。他虽有波折起伏人生经历,几次经济沦陷,让他穷困潦倒,所幸的是他妻子郭传芝一直没有嫌弃他穷,永远是跟他站在一起。用洁白的面粉搅拌着这条人生路。
   1976年,易光初刚好初中毕业,由于家中兄妹5人,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家中十分贫困,刚刚能保证肚子不挨饿,初中毕业了也只好放弃学业。
   1979年在亲戚的介绍下,跟师学艺,学柴油机安装与维修。顺理成章便在巫山县官渡镇跟别人学起了柴油机维修。
   他十分聪明,有维修天赋,几个月时间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觉得要学技术就要学好,于是他又慕名到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去寻找了一位当地很有名气的修柴油机的“老师傅”。
   专门只从事柴油机维修,勉强也只能让自己不挨饿,家里人怎么办?做生意没有本钱,一家7口都还挤在那破旧而不足60平方的瓦房。这不由得让这空有一身抱负的年轻人感到头痛,无处施展。

9-1403141P352B2


   1980年,他承包了村里的一个加工厂,由于机械设备落后,一年下来只挣了1000多元,勉强能支撑一家人的生活,
家中父母年老多病,兄妹年纪尚幼,外出务工不能照顾家里,只能继续从事自己的老本行。一晃十年过去了,1991年效益最好,年终一统计,除去所有的开支,还结余了1万2千多元,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2003年,父亲患重病,用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面条加工厂不得不就此陷入了瘫痪。一直准备将自己的加工厂规模扩大的梦想泡汤了。没了本钱,一家人再次陷入了绝境。2006年开始,他只好选择了外出务工来养家糊口,一晃三年过去了,他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下来1万三千元,一个好心人主动给他借出1万5千元,让他有了重操旧业的希望,让他再次做起了面条加工。
   去年,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加工小麦20万斤,除去所有开支纯收入12万元。易光初还介绍到,100斤小麦可加工面条70斤成品面条,加工费每斤可收入0.6—0.7元。
   妻子郭传芝告诉笔者说,下雨季节我们就加工面粉,天气晴朗就可以加工面条,每天晚上我们都会看天气预报,现在天气好,我们每天都可以加工2000斤以上的成品面条。要是遇到突然下雨,就用电风扇吹干,用自己煅烧的白炭,进行烘烤、吸潮。就算是霉雨季节,加工出来的面条颜色和口感都没有任何影响。
   据易光初透露,打算在今年增加一点投入,再去借点钱,增添设备,想实现年产值达50万斤小麦,可收入毛利润35万元左右,除了自己夫妻两人,还找5个小工帮忙,每个小工按3万元一年计算,除去工资自己最低还可以结余20万元。这样既能解决5个工人务工的问题,又能足不出户在家挣钱。
   据悉,易光初加工的面条质量好,除了本乡销售十分抢手,在临近的湖北巴东县、笃坪乡、抱龙镇,都十分畅销,最近巫山县城的也有不少人前来电话订购。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