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青年人应如何看待当今老人“妖魔化”的论调

我说一句
201812-2514:50
分享

前不久,最高法发文再谈“彭宇案”,称一审法院认定彭宇与老太太相撞并无不妥;时隔多年后,彭宇自己也承认当年确实和老太太发生过冲撞。但是10年来,“彭宇案”成了“不扶者”的“挡箭牌”,路人对遇险者坐视不管、老人撒泼讹人的新闻不断在各地上演,“扶不扶”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中国青年报

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的通信方式也由古时的“鸿雁传书”、“黄耳传书”;文艺复兴时期的“通信塔”;近现代的“信号旗”、“邮递”、“电话”转变为了现如今的“卫星电话”、“数据通信”、“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尤其是“互联网”传递的信息具有时效性,便捷性以及高互动性。这就极大地弱化了信息的空间性以及时间性,使人民群众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就好比鸟之两轮,车之两翼,如此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势必会有一些负面新闻被人民群众接收到,从而带动不良的舆论方向,就比如近些年来的“老人问题”。如:“广场舞老人霸占篮球场围殴少年”、“老人推共享单车回家”、“老太公交车上一人占三座,不停咒骂还打人”等视频最近被各大新闻网站频繁转载,各网民的评论也是百卉千葩,其中“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论调时有出现,仅仅依据这些极个别案例便将老人“妖魔化”,所以我们青年人作为社会建设的下一代储备人员,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将老人“妖魔化”的论调呢?

我们青年人应该理性地看待这种将老人“妖魔化”的舆论,辩证地看待问题,正如唯物辩证法中所提到的,看待一个问题要看它的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我认为之所以老人“妖魔化”的舆论盛行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一个方面,由人民网舆情检测室6月25日发表的调查报道显示截至到2016年12月,60岁以上、总人口超过2亿的老人仅占网民总数的3.9%,老人在网络中处于严重的缺席状态;其次第二个方面,老人“碰瓷”的事情的确发生过,但这样的事与真的被撞伤,撞倒乃至将老人撞死后逃逸的情况相比所占比例又是多少呢?网络往往都是被这些对老人造成伤害后不愿负责的人所利用,他们利用各种媒体和互联网去煽动群众,扭曲事实以做到博取同情与支持,这种情况又是占什么比例呢?我们在未明确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大肆诋毁老人是不是会让这些为了我们新中国建贡献自己一生的革命先驱们寒心呢?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至今,公开报道的“扶老人被反咬一口”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有7起,而扶老人方担责的所占比重50%以上。可见“碰瓷”者仅仅是极个别案例,并不能代表老人这个群体。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这方面的治理对目前国家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国家也是颁布了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人工作的决定》的决策来关系老人,但老人更需要的是被我们青年人认同,尊重和关心。每一位老人都是一部活的历史,他们经历了我们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的诸多磨难,他们为我们新中国建设奉献了他们的一生,所以我们青年人又怎能仅仅因为个别案例便将老人“妖魔化”呢?如果不予重视,那么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被冠上“妖魔化”、“坏老人”的标签呢sanqianfo.com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