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魁阁》(作 者:蒋 华)

巫山历史
201503-2404:00
分享

民国年间,巫山县城是一座居民不万人的峡江小城,但寺庙道观之多却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小城内外不下数十处,栉次邻比,香火鼎盛。

譬如巫山有句老话,叫“城隍菩萨洗脚”,指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洪水暴涨直达城内城隍庙(后成为粮站)大殿门前,而城隍庙在县城中属较高位置,这一年的洪水也是长江有水文记录以来最猖獗的。还有峰崇寺,在抗战期间,日本飞机炸毁了县政府驻地。民国巫山县政府就赶走和尚,搬入峰崇寺。直到新县城搬迁,巫山县府(人委)驻地仍在那儿没挪窝,只是少有人知晓“古峰崇”的名号了,如今这已是碧波之上无迹可觅了。

除了上述的城隍庙、峰崇寺,还有诸如高唐观、秦爷庙、文昌宫、玉皇阁、马王庙、东岳庙、关帝庙、财神庙、火神庙、水月庵、老官庙、神女庙、王爷庙……对了还有魁阁,又称为魁(星)阁或奎(星)阁,因为这是笔者迄今唯一在民国老照片上发现的巫山庙宇,故印象颇深。

魁星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奎星”俗称,后被道教尊为主宰文运之神,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魁星信仰从宋代起就经久不衰,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最崇信的神祗,读书人谁不想金榜题名。旧中国各地普遍建有“魁(星)阁”或“魁(星)楼”,主管一地的文脉。

魁阁正殿塑魁星造像。您或许会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举的,一定充满书生气。错。魁星面目其实狰狞的很,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长两只角,仿佛更像鬼的造型。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这都有讲究的。

传说古代有一个秀才,此人聪慧过人,可就是长相丑陋,满脸麻子,一只脚还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文章写得太好了,终于乡试、会试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文才,看到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心中不悦,皇帝问:“你那脸是怎么搞的?”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又问:“那朕问一个问题,要如实回答: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读完文章后更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这个丑文人凭借才学、智慧,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后来他升天成为魁星,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所以,魁星虽面目狰狞,但其手中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

上世纪30年代左右巫山县城一瞥,最醒目的三层楼阁即魁阁,位置大概就在巫山老县城防疫站外侧城墙附近。抗战期间,巫山饱受日机轰炸蹂躏,魁阁毁于一旦。

往事如烟,一去不返,任后人怎么唏嘘叹惋,都白驹过隙般逝去,人只能生活在现实里。笔者对桑梓一幢古建筑的缅怀,惟愿能引起大家对家乡曾经过往的些许关注罢了。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