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千年古风大昌镇

巫山文化
201411-1807:52
分享

 

向承彦

    “人到宁河大昌,三年不思家乡”,这句话从古时候一直流传到现在,是对千年古镇大昌魅力的高度概括。

    大昌古镇位于滴翠峡口北上10公里处,始建于晋,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三峡地区唯一保存完整,整体搬迁的古镇。占地约10公顷。明、清风貌的两条主街,东西长约350米,南北长约200米,东、南、西三道城门,东为朝阳门,西为永丰门,南为通济门,都保存完好。古镇建筑群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风浓郁,是一座“四门可通话,一灯照全城;堂上打板子,全城听得见”的袖珍古城。

    大昌历史十分悠久,有多处商周以来的文化遗址,如东坝遗址、洋溪河遗址、双堰塘遗址、七里遗址、刘家坝遗址、涂家坝遗址等等,在大昌出土的商代宁河尊,被列为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学者据考古研究,还初步推断此地可能曾是巴人的都城。西晋太康初年(280年)设泰昌县,属建平郡,后周避文帝宇文泰讳改名大昌,隋属巴东郡,唐属夔州,宋端拱元年(988年)属大宁监,清康熙九年(1670年)并入巫山县至今。历朝历代,此地屡经战乱,尤其从明末张献忠等起义军,到清初夔东十三家义军以及白莲教起义军,均长时期在这一带活动,古镇虽历经战火,今又因三峡工程建设而整体搬迁,依然保留了千年古风遗韵,堪称奇迹。

    清道光初年(1821年),巫山县令杨佩芝重修大昌城门,从南门城墙的石缝中长出一棵黄桷树,2006年4月7日,此树随着城门城墙整体搬迁复建而移栽,经过精心护理,移栽存活,遒劲蟠曲的树根紧紧抓住城墙,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人们对百年古树随城墙成功迁徙,啧啧称奇,对古树所象征的历经磨难,坚忍不拔的大昌精神,表示由衷敬意。

    大昌风景优美,唐帽晴云、金顶霁雪、羊耳秋枫、七里春早、聚奎耸秀、龙池夜月、昌阳晚渡、泮水拖蓝等古“大昌八景”至今依然引人入胜。大昌镇对岸,起伏的山峦好像一个睡美人,人们给她取了一个俏皮的名称——美女晒羞,人们还说,这是灵山十巫中巫真的“影身”。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水位后,在大昌形成了一个大湖,大昌湖上至福田镇的水口村,下至手扒岩大桥,分为东西两湖,面积近17平方公里,水深20多米,为三峡库区第一大淡水湖。湖周青山环抱,湖面碧波荡漾,成为小三峡旅游的一道新景观。向承勇《游大昌湖》诗赞曰:“天和湖朗雾岚轻,画舫新桡浮镜屏。笑指山峦皆影倒,成双鸳鹭嬉沙汀。”

    大昌洋溪河上游为原始峡谷,植被繁茂,水清见底,是娃娃鱼等多种珍稀动物的天然乐园。新近开通的洋溪河漂流线路起于桃子洞,止于关门岩,全长5公里,漂流游览时间约1小时,途中有12处急流险滩,还有关门岩、轿子石、龙洞坪、滴水岩、东风大堰、沙岩屋溶洞、热水滩、桃子洞等12处景点。

    光绪《巫山县志》记载了一则奇闻:清代嘉庆年间,有一个罗道人,不知是哪里人。往来于巫山、大昌。有异术,能以符咒治病。有个孕妇难产,去求他救治,还没走到,罗道人就说,某人来求我,其妻已产下一个男婴。某人回去,果然如他所说。罗道人很喜欢喝酒,擅长书法,曾经给大昌一个姓纪的书写了一副对联:“海底鱼龙应变,天边鸾凤正飞。”写得龙飞凤舞,罗道人说,这副对联能避水火,以后会有验证。道光初年,山洪暴发,房舍都倒塌了,唯有挂对联的房子,得以保存。有人说,“海底鱼龙应变,天边鸾凤正飞”,似乎预言大昌原址将没入水底,古镇将整体搬迁,而大昌古镇也必将迎来新的腾飞。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