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创新思路 扶贫亮点纷呈

扶贫开发
201812-2513:52
分享

如今,巫山县农村处处换新颜。

便捷的交通,漂亮的房屋,整洁的院落,较为完备的公益设施,三楼一底的农房设计,砖混结构的房屋室内客厅、厨房、卫生间等设施齐全……这是巫山县两坪乡仙桥村生态扶贫移民安置点的景象。

巫山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面对山大坡陡,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贫困人口众多的现实,巫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以书记任组长,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具体工作思路和任务,县乡村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并纳入乡镇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综合考核。该县坚持以整村扶贫为主线,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改善、骨干产业培育、生态扶贫移民、社会帮扶民生、基本素质提升”五大工程,探索文化扶贫和工业扶贫新路子,精心谋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创新机制,强力推进了扶贫开发。

巫山县为何要大力实施生态扶贫移民?巫山县委书记何平如是说:巫山自然环境较差,有的地方处于深山峡谷、边远高寒之地,无论怎样建设与发展,都不能摆脱贫困,经过县委、县政府反复研讨与探索,最终敲定巫山要走生态扶贫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斩断“穷根”。

2012年,巫山县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全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27.9%,实施项目400多个。减少贫困人口1.4万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困难7380人;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372.9公里;生态扶贫搬迁5925人……。

巫山县县长李春奎说,以秦巴山区扶贫攻坚为契机,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库区生态环境,这是巫山最重要的民生工作。

突出重点 亮点纷呈

2012年,巫山县突出“整村扶贫、农户增收、扶贫移民、社会帮扶、片区开发、培训转移”六大工作重点,创新机制,探索文化扶贫新路子——

突出整村扶贫。根据全县整村扶贫规划,按照“七有四通三解决”标准,两年整合资金1.6 亿元,强力推进了2011年启动的黄岩、高桥等21个村项目建设,通过自查,基本达到了验收标准。突出农户增收。按照农业现代化要求,巫山县重点支持蔬菜、果品、中药材、畜牧等骨干产业发展;新增党参、木瓜等中药材2万亩,全县已达8万亩,基本形成万亩“三木”药材产业园,打造出 “巫山庙党”和“巫山天麻”品牌;集中打造了望天坪、九龙谷等2个乡村旅游接待点;新组建了15个村互助资金社。突出扶贫移民。全年实施生态移民5925人,基本建成仙桥、福平2个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安置点,已实施青峰村和新启动万梁村“整村搬迁”,完成农村危房和风貌改造500余户。突出社会扶贫。积极主动与帮扶单位沟通联系,争取对口帮扶资金到位1560万元,实现了贫困户节日慰问全覆盖,免费为贫困户发放电视机2000台;认真开展助学助残活动,落实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慰问孤寡老人700人,救助特殊困难户12户,贫困学生30人,招商引资3家企业,已有2家企业投入3000万元实施项目建设,巫山县“异地建园”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突出片区开发。巫山县成功编制了《秦巴山片区巫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等6个规划。望天坪片区生态扶贫综合开发是国家试点项目,通过两年集中打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片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同时,启动了朝阳坪小片区扶贫综合开发。突出培训转移。已超额完成市办下达给巫山县扶贫培训任务。县内开展农民自主创业培训1619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661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人;免费为贫困农民订阅《农家科技》杂志1200余份。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巫山从生态搬迁、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通过超前规划,在生态扶贫方面,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该县庙堂整乡搬迁不仅开全国先河,为全国树立了典范,而且探索出山区扶贫攻坚的新路径,坚定了巫山走生态搬迁扶贫的决心和信心。2006年以来,巫山通过锁定生态扶贫移民,采取农村集中安置、分散插花式安置、进城进镇安置等多种方式,实施“整乡搬迁”、“整村搬迁”。截至今年,已搬迁高山群众2万人。未来几年,巫山还将通过生态扶贫移民的方式,帮助居住在深山峡谷、偏远高寒地区的1.5万户5.5万名高山居民搬出深山,斩断“穷根”。

文化扶贫 提振信心

巫山县瓜瓢村,这个贫穷落后了几代人的高山贫困村,因为文化扶贫的几个创意,短短几年间,居然远离了封闭落后,成了民心思进、产业兴旺的文明村,在全国也开始小有名气。

2009年,重庆市文联结对帮扶瓜瓢村。市文联和瓜瓢村、支两委一道,首先对学生受教育、村民文化、信息技术掌握等情况进行详细摸底。在深入走访中,了解到不少村民对文化知识、技术信息十分期盼,却始终没有有效途径得到满足。还有几个自身资质甚好、在当地也颇有名气的民间文艺人士,常常别出心裁的自编自演一些小段子、小节目,深受基层群众喜欢,从而更加坚定了市文联“治穷扶贫先治愚扶志”的信心。

紧接着,市文联帮助村里建立了农家书屋,藏书量达3万余册,在3个社建有文化中心户,藏书量400余册。年逾六旬的村民商学亿是喝过一些墨水的“文化人”,可一直没有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市文联领导得知后,专程从重庆买了送给他。市文联帮助该村组建了文艺宣传队,通过唱山歌、说快板、讲故事等活动,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让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市文联还帮助编创了一批本土特色文艺节目,组织市里文艺家创作村歌《瓜瓢村恋歌》,并不定期帮助培训乡土文艺人才。

2011年,市文联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与市扶贫办一道分5批组织了136名文艺家到瓜瓢村进行“三进三同”主题文艺创作采风活动,创作了上千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的美术、摄影作品。并从中精选了100多幅美术、摄影作品制作成《瓜瓢村的故事》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出。此次展出是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第一个地方文艺作品展览,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全国文艺家协会表示,要介入瓜瓢村的帮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支持瓜瓢村的发展,把瓜瓢村助推成“中国艺术名村”。

文化扶贫的创意,大大提振了瓜瓢村村民的精气神,村民的眼睛亮了起来,思想活了起来,步子迈了起来。近年来,巫山县在扶贫工作中,转换思路、创新方式,通过文化扶贫,打造出“巫山红叶”文化旅游品牌和杨柳坪艺术村,并对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农副产品等进行包装升级,提升文化附加值,通过一系列文化扶贫项目,让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

工业扶贫 探索新路

山东省烟台市企业东企西迁,在巫山县落地生根,因地制宜,爱士努服饰公司创立的“公司+微企+农户=基地”模式,探索出了适合三峡库区农村的工业扶贫新路,取得了成效。

2011年起,烟台市与巫山县按国家东西扶贫协作要求,开展对口帮扶,双方签订了《烟台·巫山共同推进东西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就政府援助、企业合作、人力资源、社会帮扶等达成共识。烟台市政府每年投入资金300万元支持巫山扶贫开发,双方互派挂职干部,巫山安排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到烟台学习培训。此外,烟台市还推荐企业到巫山投资办厂。

201111月,山东天合纺织服装有限公司与巫山县政府签订协议,投资1.5亿元在巫山办厂,建设巫山羊毛衫出口加工基地。到目前,该公司已进驻巫山职教工业园区,在巫山注册为爱士努服饰有限公司,租赁10000多平方米厂房作为巫山公司总部,有200台电脑机、300台缝盘机等机器设备,吸纳500余人就业,年创产值可达1亿元。为适应巫山农村特点,公司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把服饰加工向乡镇拓展,把工厂开进乡村,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目前,在爱士努服饰公司的带动下,有5户农民率先成立微型企业,分别招募了510名工人,在自己家里办起羊毛衫加工作坊。

爱士努服饰公司进驻巫山仅有1年左右时间,建厂投产仅有半年时间,目前农民申报羊毛衫加工微企空前踊跃,仅骡坪镇就有210户农民与公司签约办厂,预计3年达到1000个。爱士努公司自20125月投产以来,已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骡坪镇每个羊毛衫加工微企年均收入可达58万元,务工农户月工资3000元,“公司+微企+农户”模式运行态势良好。

县委书记何平说,巫山县必须抓住新一轮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区扶贫综合开发等重大机遇,进一步探索扶贫新路,创新扶贫机制,加大对口帮扶和招商扶贫力度,调动一切力量,打好扶贫“组合拳” 强力推进扶贫攻坚,才能早日摆脱贫困。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