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巫山县委巫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后续帮扶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意见

扶贫开发
201812-2511:13
分享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根据《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脱贫攻坚的意见》(渝委发〔201727号)和《中共巫山县委 巫山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脱贫攻坚的意见》(巫山委发〔20174号)文件精神,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严格落实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及市委“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要求,按照县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安排部署,着力营造“大生态,深化“大扶贫”,打造“大旅游”,构建“大交通”,建设“大家园”,2017年高质量稳定脱贫摘帽基础上,坚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队伍不散,建立后续帮扶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有效抑制脱贫返贫和新生贫困现象,到2020年全县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工作重点

(一)聚焦深度贫困。采取超常规措施,集中优势兵力,倾斜物力、财力支持,着力攻克深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和深度贫困人口等脱贫攻坚重中之重、坚中之坚,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二)聚焦临界人员。以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线为标准,结合县情实际,将越过贫困标准线,但生产生活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容易滑入贫困的临界人员作为重点对象,强化动态监测,及时将返贫、新生贫困对象纳入扶贫对象系统进行帮扶管理。

(三)聚焦致贫诱因。针对因病、因灾等容易造成返贫或新生贫困的致贫诱因,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完善政策兜底保障,健全商业保险体系,建立应急处置机制,有效抑制脱贫返贫和新生贫困现象发生。

(四)聚焦特殊人群。重点关注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孤儿、重度精神患者、农村“三留守”人员等自身基础差、发展能力弱的群体,建立健全特殊群体保障体系,完善“一对一”关爱帮扶措施,确保扶贫政策落实不留盲区、没有死角。

(五)聚焦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着力提升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发展条件,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发家致富风尚,为稳定脱贫、逐步致富提供长远支撑和不竭动力。

(六)聚焦小康指标。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坚持打好脱贫攻坚战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有机结合,深入实施网络联村、产业兴村、生态美村、改革活村、乡风润村、民生惠村、党建强村等行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协同发展,实现城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三、工作措施

(一)深度改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面向“三农”需求的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网、水利网、信息网和能源网,构建城乡一体、配套完善、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渝东门户综合交通枢纽,以大交通推动大开放、大发展。实施《乡村振兴交通建设三年专项规划》,加快“小康路”建设,2020年实现通组通达率100%,通组通畅率80%,户户通人行便道。加快客运站场、码头建设,2020年实现乡乡有客运站、村村有招呼站、行政村全部通客车,沿江沿河客运码头标准化。实现“2小时巫山”。建成中硐桥水库、朝阳坪水库等一批重点骨干水源,加快庙堂水库建设,巩固提升29个已建乡镇水厂标准,实现安全饮水覆盖率100%、自来水普及率100%,集中供水率80%以上。完善电力通讯网络,实现村、组及集中居民点通动力电;优化无线网络,实现村村通光纤,户户有信号。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安全饮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后续管理维护机制,落实好《巫山县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暂行)》《巫山县村社道路养护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确保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二)深度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20183月完成存量农村危房改造。建立危房改造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改造因灾等原因造成的新增农村危房。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20年,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网络全覆盖。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区域处理”农村垃圾收运机制;场镇及10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其余人口较少的村庄,通过人工湿地、化粪池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乡村道路、河流、沟渠、塘库、广场、学校、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保持洁净。按照“三定三勤三有三看三无四个一”标准,引导各家各户自觉做好环境卫生。推进“厕所革命”,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改厕,新建房屋同步建设卫生厕所,2020年卫生厕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完善乡镇、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丰富群众健康文化生活。夯实农村基层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睦邻里关系,消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创建一大批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美丽宜居村庄、绿色村庄、整洁庭院和文明家庭。

(三)深度挖掘产业效益。造“大旅游”,建成国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引领产业大融合、大升级。以“1+3”产业为主导,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2020形成以“100万只山羊、8万亩烤烟、20万亩脆李、20万亩中药材、15万亩柑橘、15万亩干果”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全县有主导产业、乡镇有特色产业、村村有骨干产业、户户有致富产业。着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依托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山羊加工、脆李保鲜、中药饮片、果汁加工、果品开发等方面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一批特色产业观光基地,打造一批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示范村,举办脆李采摘季、柑橘采摘农民运动会等活动,促进产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让群众依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2020年,乡村旅游突破1000万人次。推动产业社会化科技服务,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深入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基层供销社合作共赢机制,实现特色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因地制宜发展光伏等产业。深化“微企兴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电商助农”“红盾护农”行动,营造农业产业发展良好氛围。

(四)深度推进产权改革。2018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激活人、地、林、钱等要素,处理好集体、农户、合作组织、企业等关系,完善合作共赢利益联结机制,让特色产业在改革中做大做强,让农村集体经济在改革中发展壮大,让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发展红利。加大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宣传力度,依托县农村土地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允许社会组织或个人按“房随地转”原则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开展农业生产,租赁、流转、转包农村闲置房屋年限与土地流转年限同步。推广股份合作、联户经营、代养托管、订单生产等现代经营模式,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引导贫困农户将土地、林地等要素资源折算为股份,并与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捆绑发展和按股分红,进一步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活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村合作经济组织全覆盖,村集体经济达到一定规模。

(五)深度实施健康扶贫。全面推进“健康巫山”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三医联动”,不断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县级医院、区域性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良性互动的分级医疗机构布局,推进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服务机制,深化住院治疗、门诊治疗、公卫管理、签约服务、健康体检分类施策扶贫模式。强化服务保障,设立2000万元医疗救助基金,推行贫困人口在定点机构“先诊疗后付费”模式。设立危急重症救助绿色通道,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探索出院时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建卡贫困户商业补充大病保险、扶贫基金会贫困户大病救助“一站式”结算。完善“四个一点”经费保障。逐步扩大服务范围,稳步推动救助政策向临界人群、特殊群体拓展。强化医德医风医技建设,深入开展“千名医生一帮一”签约服务,不断提高健康扶贫水平。

(六)深度实施教育扶贫。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依据人口流动情况和群众意愿,合理布局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造项目,确保每所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2019年全部建成信息化达标学校。实施区域间学校协作计划,善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机制,运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带动提升乡村学校办学质量。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建设与应用,扩大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城乡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设立教育扶贫资助基金。全面落实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定向招生、单独招生、全科教师、全科医生招生计划和相关资助政策开展建卡贫困人口数据库与学籍系统、资助系统等数据库对接,加强动态跟踪,实现所有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大学教育、特殊教育资助全覆盖、不断档。深入实施营养、教养“双养”计划。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不出现因贫失学现象,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七)深度落实兜底保障。加大社保征缴力度,落实救助政策,确保建卡贫困户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100%,非建卡贫困户医保参保率95%以上。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全市平均水平,年满60周岁及以上建卡贫困户全部参保并享受养老待遇。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要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有机衔接。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因病、因灾、因学、因残造成的贫困户临时救助力度,切实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更新医疗救助信息平台,开设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同步结算窗口,不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完善困境儿童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民政对象购买“民政惠民济困保”,提高困难群众风险抵御能力。

(八)深度推动转移就业。实行贫困家庭人员就读县内中职学校“零门槛”入,帮助农村学生和城镇困难家庭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举办职业教育“3+4”“五年一贯制”教育,对接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促进学生学识、技能“双丰收”,构筑学生升学、就业“立交桥”在贫困村开展“校村互动”技能培训试点,为全域旅游、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组织农村青壮劳动力全面开展以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为重点内容的扶贫培训,实现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全覆盖,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依托人力资源数据库,建立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积极开展与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协作,促进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引导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就业。鼓励企业在农村贫困劳动力集中的乡镇、村社开办扶贫车间、厂房和加工点,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大力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难以实现市场化就业的贫困人口、低保对象和残疾人。

(九)深度整合扶贫力量。巩固人人参与脱贫攻坚的大扶贫局,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后续帮扶。持续深化广东省、三峡集团、市委宣传帮扶集团、北碚区对口帮扶。落实好与山东烟台的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框架协议。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人士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事业,促进社会资源和脱贫发展项目精准对接。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扶贫行动,组织动员各类工商企业开展对接帮扶,鼓励各类企业履行扶贫济困社会责任。发挥好“10.17”全国扶贫日社会动员作用,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浓厚氛围。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引导扶贫公益组织依法依规开展募捐探索发展公益众筹扶贫。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和助推作用。彰显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独特优势,找准与巩固脱贫成效对接点。弘扬劳模精神,强化精神扶贫。用好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实施好互联网+电商多助、新型农民免费培训新芽计划”“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助力创业扶贫。持续开展“建设文明家庭,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深化科技扶贫行动。

(十)深度落实金融扶贫。加快形成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多层次金融扶贫格局。深入实施金融扶贫主办行、金融扶贫产品创新、示范典型创建、金融精准扶贫统四大行动。加大深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金融支持力度。发挥300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撬动作用,深入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2018年对符合条件的建卡贫困户有效贷款需求实现小额信贷全覆盖。对已脱贫的贫困户,在巩固成效期内保持扶贫小额信贷支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在全县范围内推进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精准脱贫保、农业收益保险、巨灾保险、农房保险等政策性保险落到实处。用好贫困县企业上市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市上及其他非贫困区县拟上市企业到巫山注册上市。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维护社会稳定。

(十一)深度激发内生动力。建立脱贫退出正向激励机制,探索建立脱贫荣誉制度,鼓励贫困人口主动脱贫。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强化对贫困群众思想道德和文明礼仪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意识,充分调动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不断激发脱贫人口和低收入群众自力更生、自我脱贫、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内生活力。开辟“脱贫致富奔小康”专题专栏,讲好“我的发展故事”,广泛宣传脱贫致富经验,树立脱贫致富先进典型。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惠民扶贫项目,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贫困农村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2020年,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继续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乡镇(街道)指挥部不散54321”干部结对帮扶不变。强化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建设,发挥乡镇(街道)党(工)委一线战斗指挥部作用。强化基层基础,深度提升村支“两委”能力。乡镇(街道)、部门机关支部与村支部开展“支部联建”行动。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星级村”创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党组织书记培养工程,切实解决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问题,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持续回引农村高素质本土人才,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伍”

(二)强化资金保障。健全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与脱贫成效紧密挂钩,精确瞄准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扶贫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群众发展能力提升等,切实解决制约生产、生活和发展瓶颈问题,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完善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前提下,探索财政扶贫资金转化为股本金配股量化到贫困农户,不断增加贫困群众经营性和资产性收入,持续放大财政扶贫资金保值增值效应。

(三)强化氛围营造。围绕脱贫攻坚打先锋、从严治党做模范总体要求,策划脱贫攻坚中“一名好干部、一位好带头人、一家好企业、一条脱贫路、一个好模式、一项好政策、一个新观点、一件难忘事”等宣传主题,抓好精准脱贫与后续发展先进人物、典型案例宣传报道,引导贫困人口转变思想观念。深入总结提炼精准脱贫与后续发展主要做法、基本成效、经验模式,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推介,打造全市乃至全国精准脱贫与后续发展示范样板。

(四)强化考核评价。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2018年至2020年,每年对脱贫成果巩固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全面落实督查督导、绩效考评、正向激励、精准问责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督查督导并定期通报,督促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切实抓好后续扶持与脱贫致富工作。制定出台精准脱贫与后续扶持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后续帮扶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指标中保持较高权重。全面建立工作责任清单,对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乡镇(街道)和部门给予表彰;对工作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对工作落实不力的乡镇(街道)和部门严厉问责。

(五)强化监督执纪。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建立健全财政、审计、纪检监察、扶贫、检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扶贫资金协同监管机制。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将后续帮扶和巩固提高作为对乡镇(街道)、部门巡察的重要内容,重点查处政策落实执行是否到位、干部履职尽责是否到位、项目资金运行是否规范。建立完善集中督查、重点督查、专项巡察、社会监督 “四位一体”督查监督体系。建立涉贫事件快速处置反馈机制,完善脱贫攻坚问责机制。集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持严查快办,重点治理扶贫领域存在的违纪违法、失职失责等问题。加强警示教育,加大公开通报曝光扶贫领域和作风问题工作力度,集中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坚决依法打击“乡匪”“村霸”,严防基层政权运行和脱贫攻坚工作受到干扰。全面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深厚群众感情,提升群众工作本领,扎实群众工作作风,确保脱贫成效得到群众充分理解、广泛认可。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