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助巫山扶貧大

扶贫开发
201411-1209:17
分享

 

便捷的交通、漂亮的房屋、整潔的院落、較為完備的公共設施……如今,走進巫山縣兩坪鄉仙橋生態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嶄新的景象,處處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這是巫山縣通過打造農村集中安置點等方式,強力推進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讓高山村民享受新生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巫山縣大力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為3.5萬名深山村民斬斷“窮根”。

  生態立縣 破解難題

  按照市委四屆三次全會作出的主體功能區劃分的戰略部署,地處庫區腹心的巫山屬於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面臨保護生態環境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壓力。如何搶抓機遇,破解瓶頸,處理好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關系,是關乎巫山科學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題。巫山縣委、縣政府立足生態涵養發展區功能定位,積極探索科學發展之路,旗幟鮮明地提出走“生態立縣”之路。

  “生態立縣”突破口在什麼地方?有哪些路子可走?巫山縣委書記何平表示,巫山根據生態涵養發展的要求,結合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找到了一條破解加快貧困區發展與保護生態矛盾的路子,對高寒山區村民實施生態扶貧搬遷。

  經過多年的人口梯度轉移,巫山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扶貧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但仍有6萬多人居住在深山峽谷、偏遠高寒和地質災害區,生活水平較低,脫貧致富難度大,而且他們的生產生活會加劇生態環境的破壞。巫山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因地制宜、科學制定生態搬遷規劃,明確3年搬遷3.3萬人,實施1個村6個社整體搬遷,建成66個農村集中安置點,減少人口載荷,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人為侵害,不斷修復生態環境,推進生態經濟建設,弘揚生態文明進步。為村民斬斷“窮根,走上了自我發展、脫貧致富的路子。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打造、小城鎮建設,規劃建設搬遷集中安置點,在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合理選址,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分戶核算,統籌安置,並注重貧困戶搬遷承受力。巫山縣已啟動建設集中安置點46個,基本完工25個。目前,巫山縣已簽訂搬遷合同3650戶12785人(含4種搬遷方式),佔任務的100%;實施搬遷2956戶10355人,佔任務的81%,其中貧困戶4722人,佔搬遷戶的45.6%,集中安置和相對集中安置比例達75%,基本完成“一村兩社”的整體搬遷。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亮點紛呈,多次得到市領導和市督查組的高度肯定,萬州、豐都、巴東等區縣紛紛到巫山考察學習。

  探索經驗 全力推進

  2007年以來,巫山投入1.87億元,採取農村集中安置、分散插花式安置、進城進鎮安置、縣外投親靠友安置等多種方式,實施了“一鄉兩村”的整體搬遷,廟堂整鄉搬遷創全市乃至全國搬遷典范,效果十分明顯,搬遷戶中有70%以上的貧困戶能脫貧,有50%以上找到了致富門路。

  短短幾年,巫山縣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使深山村民斬斷“窮根”的具體舉措是什麼?巫山縣長李春奎表示,巫山成功探索出四條經驗,讓深山村民搬家搬出了新生活。

  首先是確立搬遷原則。在實施生態搬遷過程中,巫山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願、分類安置、逐步推進”的原則,採取縣外投親靠友安置、縣內分散“插花”安置、縣內農村集中安置、鼓勵有條件的進城鎮安置等模式,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引導、幫助和促進農民自願搬遷、主動搬遷、多渠道搬遷。

  其次是進行科學選址。首先向新農村建設重點村傾斜,避免政府重復建設、浪費投資;其次要向城鎮建設拓展區傾斜,以此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再次要向重點產業發展區傾斜,以便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步伐;最后要向文化旅游重點區域傾斜,使搬遷農戶融入到旅游產業發展中。

  第三是部門通力協作。整合農業、建設、扶貧、國土、交通、水利、林業、衛生等涉農項目資金,加大對主要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鞏固和改善人居環境,改造穩產高產基本農田,培育農民增收特色產業;組織開展安置地群眾勞動技能培訓,引導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並優先安排其就業。

  最后是強化保障措施。出台《生態扶貧搬遷考核辦法》和考核細則,將生態扶貧搬遷作為單項考核。縣裡統籌資金5000萬元專項用於解決生態搬遷資金問題,並由縣財政配套200萬元工作經費,保障工作正常開展。同時,簡化搬遷手續辦理程序,全程為搬遷戶做好服務工作,讓搬遷戶如期搬遷。

  村民“下山” 斬斷“窮根”

  “惡劣的自然條件,落后的基礎設施,一直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大阻礙。”巫山縣扶貧辦主任朱欽萬說,由於區位的劣勢,盡管高山地區群眾十分勤勞,但仍然難以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即使解決了溫飽,也隻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飽而復飢、溫而復寒”的情況時有發生。

  要斬斷“窮根”,必須走出新路。近年來,巫山把生態扶貧搬遷作為從根本上解決偏遠高寒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斬斷“窮根”的重要途徑,幫助3.5萬余人逐步走上了自我發展、脫貧致富的路子。

  目前,在主要安置區,已開發整理土地3000多畝,修建公路30余公裡,並大力扶持發展烤煙、柑橘、中藥材、畜牧養殖、鄉村旅游等支柱產業。同時新建了人畜飲水工程、沼氣池、高低壓線路及學校、村級衛生室等,基本解決了搬遷戶用電、飲水、上學、就醫等問題,讓村民不僅搬得出、穩得住,還能通過發展產業逐步致富。

  “不僅居住有了新家,政府還幫助我們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從金坪鄉大紅村搬遷至茶園村安置點的村民李宗天說。

  “通過突出重點,打造亮點,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生態扶貧搬遷已初見成效。”巫山縣發改委主任陳恭福說,全縣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實行差異化分類補助標准,突出向困難群體傾斜支持。同時,有效推進農村集中安置點的建設,對原有的仙橋、烏龍、茶園集中安置點進行了升級改造,對新啟動的楊壩、福坪、柳池、伍柏集中安置點強力推進,認真策劃廟梁、龍溪、三合集中安置點建設相關工作。

  扶貧開發 效果明顯

  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巫山縣2013年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11億元,比上年增長9.1%,實施項目400多個。減少貧困人口1.39萬人,解決農村貧困人口飲水困難6500人,新建和改造鄉村道路213公裡,實施生態扶貧搬遷10355人,開展各類扶貧培訓3892人,完成21個村整村扶貧並接受市級驗收。新發展黨參、金槐等中藥材3萬畝,集中打造鄉村旅游扶貧點3個,推進2個小片區扶貧綜合開發。

#p#分页标题#e#

  扶貧搬遷亮點紛呈。在主打高山扶貧搬遷工作的同時,巫山縣的整體扶貧開發堅持規劃符合生態涵養發展的總體定位,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切實搞好“三個結合”,即結合城鄉統籌,鼓勵小城鎮發展;結合鄉村旅游發展,將生態扶貧搬遷安置點打造成全縣鄉村旅游景點;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將生態扶貧安置區建成該縣首批美麗鄉村示范區。

  鄉村旅游已具雛形。全縣共有15個鄉鎮50個村開展了鄉村旅游,參與農戶已達到500多家,規模型休閑山庄11家,星級農家樂達26家,接待床位3000余張,接待游客達20萬余人次,產值近2億元。

  社會扶貧效果明顯。巫山縣全年爭取和直接投入社會扶貧資金3434.5萬元,捐物折資500萬元,引進各類資金達4700萬元,捐贈慰問45萬元。加快推進了貧困地區整村扶貧,基礎條件改變,生態扶貧搬遷,骨干產業培育,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援建搬遷安置點4個,推進10個村脫貧減貧,培育了核桃、魔芋、中藥材等產業發展,新建和改建村衛生室10個,修繕學校9所,資助貧困學生1210人,培訓各類人員222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4500人,干部交流考察112人次,下派蹲點蹲村干部13人,結對幫扶貧困村24個,幫扶貧困群眾1300戶4300人,社會效益和扶貧效益十分明顯。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