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民的“苗圃经”

巫山骄子
201411-0510:05
分享

余伟民和他的丹桂

(记者 向永蓉 文/图)金秋十月,走进铜鼓镇观阁村3社三德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苗圃基地,满园丹桂飘香,一棵棵修剪整齐的桂花苗木苍翠欲滴,令人神清目爽。

“今年投资100余万元,整改120亩苗圃的水源、道路等基础设施。打算花200余万元打造巫山第一精品绿化苗圃基地。”三德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老总余伟民看着自己多年经营的苗圃基地说。谈起过去20几年来的风雨兼程,他感慨万千。

他乡意外与苗木结缘

今年35岁的余伟民,13岁便用稚嫩的肩膀担起家庭的重担,1990年10月身无分文闯浙江。

那年,他到湖北枝江后找到了一家苗圃基地当学徒,学苗木嫁接。“无巧不成书。”半年后的一天,他偶然得知多年杳无音信的父亲也在枝江做苗圃,几经辗转找到了父亲,正好遇上枝江市14职业中学搬迁,他和父亲找熟人借了2000元钱承包了该校的400多亩苗圃基地。

他发现这里是丘陵地带,沙田多,为何不种经济林木?

1991年,余伟民和父亲回老家引进了大量的杜仲和厚皮树,这是药材苗木,很有市场。但由于资金和劳力有限,他建议父亲采用“发展农户种植,他们回收”的办法,当时就发动附近100余户农户种植。这种乔木,一般要4-5年才可以采收。

这期间,由于没有资金补给,加上当时市场行情又疲软,树苗也卖不出去,他们连基地工人工钱就时常付不起。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父子俩只好忍痛割爱,低价转让苗圃基地。

回乡做苗圃产业遭嘲讽

“当初大家都安安分分种地收粮食,我突然要栽树,饭都没得吃的。别人都说我脑壳有问题。”谈起1997年发展苗木的经过,余伟明记忆犹新。

1997年,余伟明和朋友到宜昌谋事。在途经宜昌的路上,他目睹了三峡工程如火如荼进行,宜昌大城市绿化工程发展迅猛。他断定,绿化工程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很火热的项目。巫山城市搬迁在即,绿化也会有很大的市场。何不回家种苗圃?

1997年底,他不顾村民异样的眼光,将门市转让的4万多元拿来租了40多亩荒山,从三峡大坝乐天溪购进2000多株板栗树开始育苗,三年育苗10万多株。从此,余伟民正式踏上了自己的苗圃路。

规模化发展产业一波三折

“2002年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好,10月下旬,县林业局一下订购了我的10万株树苗,我还从外地补调了很多树苗,赚了人生第一桶金,共20多万。”余伟民尝到了甜头,想趁热打铁赚点现钱。决定大规模投入发展板栗树,斥资20多万元引进100万株树苗,没想到一场“检疫风暴”导致该品种的板栗树不准上市。

几经波折,钱虽没了,但信念越来越坚定了——搞绿化种植。在外的几年奔波也不是瞎跑,他发现桂花是高端绿化品种,永远不会被淘汰。特别是金桂,更受消费者青睐,市场潜力大。

2004年,余伟民贷款10多万元从成都引进了5000多株金桂。今年又投入70余万元在三关水库租了80余亩地,引进了3000株名贵的丹桂。历经20余载风雨兼程,目前,余伟民的苗圃基地占地120余亩,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有金桂和丹桂8000余株,同时还引进了20余种包括香樟、紫薇、广玉兰、球柏、栀子花等珍奇品种。

在谈到销售打算时,余伟民说:“树的周期越长,价值越高。”目前苗圃的桂花树直径已有10多公分了,但他舍不得出售,想等到树的直径达到15公分了再出售,效益会更好。

规划打造巫山第一苗圃精品

“附近100余户农民每年在我的苗圃基地做工,通过除草、剪枝、移栽等苗圃管理,可收入50余万元。”余伟民说,看到村民也跟着自己的苗圃致富,很高兴。

余伟民介绍,今年已投入了100万元改进基地苗圃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整修道路,扩建苗圃规模,打算以苗圃基地为平台,培训农户剪枝、移栽、施肥、管理等种植技术,确保桂花苗木合规格,上档次。预计投入200余万元大力打造巫山第一精品绿化苗圃基地。

“今后,准备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附近100余户农户在已发展的120亩苗木基础上,发展种植300余亩高端品种的桂花苗木,实现规模化种植,构建‘巫山桂花苗圃之乡’。” 余伟民说,同时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发动村民在桂花林下养“桂花鸡”,通过发展“休闲观光生态林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