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化”还需“种文化”

数字巫山
201502-1518:14
分享

1月22日,湖北省当阳市歌舞剧团团长罗江云等三人,来到河溶镇前英村农民龙维华家,指导他参加村里2015年春晚的小品编排。“去年首届春晚,我们家四口人自编自演的小品《远亲不如近邻》让大家乐得合不拢嘴。今年,我想演个更精彩的节目,有专业人士指导,我更有底气了。”龙维华说。(人民日报 1月25日)

岁末年尾,各地 “送文化下乡”活动也逐渐开始多起来。在安徽合肥蜀山区小庙镇朱岗村的送戏下乡惠民演出中,“相声、小品、歌舞、戏剧……要啥有啥,让群众看得带劲、连连称赞;1月21日,在四川都江堰石羊镇的一场惠民演出中,王桂华老人和孙子看上了自己的“点单”节目——独轮车杂技演出。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不但让群众“台上演啥子,我们能做主!”,还让“自己点的节目送到了家门口。”乡亲们纷纷点赞这种惠民演出暖人心、接地气。 近年来,随着“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先进的文化科技卫生知识传递到了乡村,惠及了群众。但是,“三下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群众需要什么自己说了不算。这种组织者自己“下单”的活动,由于群众点不了“单”,让惠民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送文化下乡,首要的就是群众能接受,能走进群众心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文化“种”进群众心中,才能真正丰富和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因此,在开展送文化下乡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原则,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充分尊重群众的需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让“三下乡”活动走进群众,“种”到群众心里,让文化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把脉问诊”中“种文化”。群众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文化,需要补什么样的文化课,只有群众自己知道。“送文化”的内容到底符不符合群众的需求,群众乐不乐意接受,是不是群众喜欢的方式,这些也只有群众说了算。因此,要在“送文化”前,做好“把脉问诊”,走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盼。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对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在“把脉问计”中让群众“点单”,最终实现送上群众喜欢的“菜”,实现让文化留在群众,心里生根。

在因地制宜中“种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在每一个地方,由于地域和文化差异,加上民族特色文化的差别,要保证“种文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要充分了解乡情、了解群众,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文化”的内容,不断创新、丰富“种文化”的载体和内容,做到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让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让文化送得下去,用得起来,真正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上新台阶。

在“因材施教”中“种文化”。“把脉问诊”是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和接受方式,因地制宜是考虑地方文化的差异和特点。除了这些因素,群众自身的差异,也影响着“种文化”的效果,只有做好“因材施教”,才能让文化真正“种”下去。因此,在“种文化”过程中,还要采取“点对点”、“一对一”送的方式,把那些有特长、有爱好、有需求的群众组织起来,通过专业辅导、专业培训,提升群众文化水平,提升群众精神生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如此。做好“送文化”,还需“种文化”。在“种文化”中激发群众学文化的兴趣,提升群众文化水平,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甘露滋润广大农村,惠及广大群众,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