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文化人”往往弃笔从政?

数字巫山
201502-1517:58
分享

9月22日,福建龙海市政府网站公布了新一批市政府领导成员名单。200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李施军被任命为龙海市副市长,目前分管科技领域,聘期两年。(据2014年9月25日 海峡都市报)
清华博士刚参加工作,就被任命为政府副市长,一时成为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重要消息。福建省龙海市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引进人才的成长进步搭建平台,是落实干部“四化”方针的具体举措,本无可厚非,用得恰当,确实发挥好了人才的作用,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造福一方面百姓是大好事。其实,像李施军这样一跨出校门,就被委以重任,担任政府部门要职的的国内名校的高材生,早已不是第一个,为啥惹人关注?就因为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有名校的光环罩在头上。但如何正确使用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值得研究。
一方面应当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起公平的竞争平台。引进高学历的人才进政府机关参与政府事务管理,只是为高学历人员搭建起了发挥作用的平台,并不等于说引进的人才就一定能发挥起应有的作用,搞研究的,不一定都懂管理,搞管理在行的,不一定非得是本行业的技术标兵。人才使用的最高境界境恐怕就是人尽其才,适合搞研究的,应当发挥其搞研究的特长,学而优则仕,背离了人才培养的初衷,要为研究型人才切实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让其搞研究比从政更能发挥其人生价值,要让搞研究的与搞公共管理的一样有尊严,一样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发挥研究型人才的特长优势。个别专家学者,一有研究成果,就被赋予名目繁多的“政治头衔”,荒废了其研究“主业”,导致其后期研究成果平平,令人痛心。不转变这样的观念,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将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应当为正确使用人才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力和业绩是人才的检验标准,人才的检验标准具有了某些职业资格或学历学位就好比给人才贴上了暂时的标签,但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实证明,单纯依靠学历、学位等准入性人才标准会造成很多的不合理现象。一般认为,应当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力,不惟身份。建立在这样的评价指标基础上的人才评价体系才是科学的。如果一味强调引进人员的学历,而忽视人才作用的科学评价,就会与引进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一些基层单位在招聘时,动不动就要求要博士、硕士文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岗适应性原则。
最后还需要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才一方面需要加强培养,人的成长进步需要在实践中磨炼,离开了实践,空有理论是难以指导实践的;另一方面人才需要合理流动,要建立起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这样才能激活人才的一池春水。要建立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其它人才之间的合理流动机制,促进优势互补,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