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劳务能人带出一个劳务村 当阳乡玉灵村大部分村民盖上了新房

当阳
201409-2813:00
分享

 

一批劳务能人带出一个劳务村

    (记者 卢先庆 文/图) 近日,记者来到最偏远的当阳乡玉灵村,只见一栋栋漂亮的新房伫立在半山腰上,宛如世外桃源一般。

    10多年前,该村是全县最出名的贫困村之一,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村里房子大都是破旧的土瓦房,有的村民甚至还住在岩洞里。

    2000年,为了改变贫穷的生活条件,该村走出了第一批外出务工的人,他们的目的地是北京。

    “杨自军、童约斌等就是其中发展最好的之一。”村支书石德华说。

    到了北京后,他们在建筑工地从小工做起,每天只有6元的收入;慢慢地学到一些技术来,当上了油漆工、水电工、装修工。

    杨自军等几人抱成团,成立了一家装修公司,承包一些小工程。

    2003年,第一批外出务工的人站稳了脚跟。他们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带一些村里人一同出门打工。

    在这些劳务能人的带领下,到2008年,该村几乎每家都有1—2人外出务工。

    眼下,第一批外出的劳务能人都逐渐退到了幕后,杨自富、刘进明、刘世友等新成长起来的能人,又承担起了带领村民走出去的任务,并把务工范围扩大到了新疆、内蒙等地。

    外出务工带来的经济收入,让玉灵村的面貌彻底改变了。

    “那就是我的家。”村民童约朗指着一栋两楼一底的楼房对记者说,房子是去年刚建的,花了13万元。

    童约朗是玉灵村二社人,一家6口,过去居住在几间几十年前建的土坯房中。

    2003年,他跟着童约斌去北京打工,一去就是10年。

    “第一年挣了1.4万元,后来每年能挣3万元以上。”童约朗说,现在,他家就有他和儿子媳妇3口人在外打工,一年能挣10多万元。

    从2003年到现在,10年间,该村330多户村民,八成以上建了新房,并进行了乡村风貌改造。同时,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冰箱、电视等家电。

    “全村1200多人,每年有近400人外出,能带回1000万元的劳务收入。”石德华说,该村经济收入中90%左右是劳务收入,成了全县名副其实的劳务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