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赞巫山精准扶贫工作方法!

媒体广场
202006-2102:06
分享

近日

《人民日报》刊登了两篇报道

点赞巫山精准扶贫工作方法

分别是

4月28日《人民日报》社会版

刊登《办事重“温度” 帮扶有精度》



听民声、解民忧,一张便民服务卡,体现的是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法。不久前,笔者在重庆市巫山县采访,遇到了已经脱贫的老魏。他想扩大自家的柑橘产业,资金却没有着落。对着一张便民服务卡上的号码,他拨通了镇党委副书记的电话。摘帽不摘帮扶,补助资金、小额贷款陆续到位,老魏脸上的愁云消失了。对许多贫困户和脱贫不稳定户来说,这张便民服务卡,是切切实实的“解忧卡”。搬迁办法、医保报销、扶贫贷款……有时候,群众对政策不够了解,想找干部问问,就要翻山越岭,跑很多路来到镇里。主动提供便民电话,群众有困难就能直接找到干部。通过电话,或是解释政策,或是帮忙协调,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省时省力,还能提高解决效率。在巫山县官渡镇,便民服务卡推行不久,便为100多户村民解决了实际问题。对干部来说,多听听老乡的声音,帮扶思路更加明晰。的确,精准扶贫要首先找准病根,既要发现致贫原因,也要预防返贫风险。摸清底子才能选对路子,随时移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干部不妨多想点办法,增加了解民情民意的渠道。下沉到一线走访探查是一种,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让群众更容易找到自己,也是一种。无论哪种方式,目的都是准确掌握群众的需求。掌握了需求,接下来就是拿出帮扶的办法。比如这家想发展产业缺少资金,可以帮着多跑跑扶贫款项、小额信贷;那家想出门打工没有技能,可以帮着联系培训项目,介绍去扶贫车间就业。再有,易地搬迁的老乡担心没有收入来源,就得多替他们想办法,看看怎么能找到工作的机会;家里有病人的贫困户负担不轻,不妨给说说政策,把能用的帮扶都给用上……听民声、解民忧,一张便民服务卡,体现的是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法。群众利益无小事,干部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帮扶的精度。拿起电话,乡亲们知道,另一头就是希望,工作就到位了。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常碧罗









4月2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

刊发《巫山:“便民卡”架起干部帮农户“服务专线”》


“你再有什么困难就直接打电话给我们……”日前,在重庆市巫山县官渡镇尚家村,镇党委书记李刚军走进贫困户谭庆友家中,了解了家里生产生活情况后,临走时又送上一张便民卡片,叮嘱她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打电话。


这张仅6厘米长的小小便民卡,上面写满了官渡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的电话号码,成了贫困户向干部反映困难和问题的“服务专线”。今年3月,家住官渡镇双月村的贫困户魏明军,因建房后未入住,享受的国家补助资金还未兑现完。但是,他正准备扩大柑橘产业,又欠缺一点资金。于是,魏明军拨打了便民服务卡上镇党委副书记刘欣的电话。刘欣了解情况后,迅速帮助他搬迁入住了新房,兑现了补助资金,同时还帮助咨询了扶贫小额贷款政策,落实贷款3万元。

实际上,对于许多贫困户来说,这张“便民服务卡”,就是领导干部在告诉大伙儿:“有事情找我。”搬迁政策,医保标准,扶贫贷款……有时候,群众对政策不够了解,想找镇上干部问,就要翻过山头,跑很多路来到镇里。而现在,一通电话,能够解决大部分的事情,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直通抵达到领导干部的桌面案头,老百姓心里有了底。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东家要发展产业,西家发愁孩子的学费……看似小事,却是每家每户头等大事。“遍访贫困户”时,当场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后来解决,一张便民服务卡,让“以后”成为可期待的时间。什么是把老百姓装在心里?就是把小事当大事来办,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党员干部的温暖。花了精力,少了矛盾,当彼此的心近了,便也能互相信任,劲儿往一处使,不少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每一通电话的背后,都是群众对政策的企盼,翻看电话记录下的问题,镇里的干部也能掌握不少贫困户的“心思”。“全镇有贫困户2800多户,目前,已经走访了80%以上。”李刚军说,同时,通过“便民卡”与贫困户建立的“书记—农户服务专线”, 已解决了贫困户反映的100多个困难和问题。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记者:常碧罗、卢先庆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