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养蜂酿出“甜蜜” 脱贫致富新生活

巫山新闻
202006-2017:04
分享

在铜鼓镇柳池村外的山间小路上,蜜蜂追赶着花的脚步。有这么一个人,他却追寻着蜜蜂的脚步,开启了一段“甜蜜”的脱贫新生活。他,就是抱龙紫鹅村贫困户向运安——

本网讯(记者 曾艳琼)6月12日,骄阳似火。铜鼓镇柳池村通往官渡的小路山坳里,山花烂漫,飞舞蜜蜂。沿着山路走过一片小树林,再穿过一条小路,便进入了向运安的养蜂场。

巡查蜜蜂生长情况、产蜜情况。

在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蜂箱前,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向运安正低头驱赶“骚扰”的野蜂。在他周围整齐地摆放着的几十个木制蜂箱前,蜜蜂从蜂箱里进进出出,将静谧的山野“闹”得充满生机。

戴上手套和防蜂帽,轻轻从蜂箱中取出一片蜂页,向运安仔细查看起蜜蜂的生长情况和酿蜜情况。一上午,他都守在自己的蜜蜂蜂箱旁,对蜜蜂习性还不是很熟悉的他,只有每天更勤快些。

打扫蜂场周边的树叶、检查蜂群、饲喂防疫药水等事情,每一步他是那么仔细认真。用他的话说“我很喜欢蜜蜂,以前没有资金买蜂群蜂箱,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来准备申请小额贷款,以便扩大规模,更好的养蜂。”

家庭生变

一人担起养家重担

紫鹅5社位于较为偏远的山顶处,前些年,当地因为交通不便,没有支柱产业,村民以外出务工为生。

“那时候家里人口多,‘饱一顿饥一餐’的日子常有。”向运安一家兄弟姐妹多,多年前,妻子因家境贫寒,不堪家庭重负离家出走。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一人便挑起了家庭重担,靠着四处打零工供养家里。

蜜蜂养殖箱

十年来,向运安跑过摩的,自学做过木工,也当过建筑工人,一家人的生活都是靠着他打零工来维持。尽管后来,家里兄弟姊妹都开枝散叶,有了各自的家庭,他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但是因为没有技术,收入微薄,一家人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儿子眼见着又要外出读书了,他寝食难安。

峰回路转

养殖培训开启致富大门

2014年,向运安家因学致困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教育资助政策的扶持下,向运安之子顺利就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高中。解决好了儿子上学的问题,向运安压力减小了,家庭收入增加了,人也更勤快了,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2015年,他家顺利脱贫了,但是他觉得,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不是让贫困群众仅仅脱贫,坐等小康,而是要自力更生,主动去想办法,过上好日子。

为了让扶贫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县上将脱贫致富讲座开到村民家门口。可别小看这个讲座,它囊括了扶贫政策宣讲、种养殖产业知识、电商发展等实操经验,还有脱贫带头人的励志故事,内容丰富又实用。向运安听了后感触良多。

“我想靠自己的双手来实现幸福生活。”贫穷没有吞噬向运安的斗志,反而让他浑身充满了劲儿。主意打定之后向运安先开始小范围的养蜂,从几箱开始养,慢慢积累养蜂经验。

后来,他从一位养蜂老人手中接过2箱不要了的蜂桶,主动向大户请教和学习养蜂知识,为把蜂养好,他开着旧摩托车,哪里有花去哪里,铜鼓、官渡乡间小路到处留下他养蜂踪迹。

向运安介绍从蜂箱中取出的蜂皮。

刚开始的时候,向运安在资金上、养蜂技术上都遇到困难,好在政府给予了他一定的支持,家里的亲戚也向他伸出了援手,第一批蜜蜂就这样养起来了。发展到10几箱后,他把蜂箱搬到了柳池村,那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绿植丰富、野花繁多,完全具备养蜂的良好条件。

扶贫扶志

主动脱贫初尝甜头

事实证明,养蜂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很快,向运安的第一批蜂蜜收割并销售出去,虽然获利不多,但他也第一次尝到了养蜂的甜头。在对养蜂有了一定了解和认知之后,向运安决定扩大规模,帮扶人建议他请教经验丰富的专业养蜂人,还特地给他联系了县里的技术员,学习先进的养蜂技术。

三年时间里,向运安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始终没有气馁,耐住性子总结每次失败的教训。在政府的精准扶贫帮助下,他改变养蜂模式,使收入翻了两番。2017年,向运安靠养蜂赚到了第一桶金,蜜蜂养殖也从起初2箱陆续发展到了50余箱。

蜂蜜丰收,向运安喜笑颜开。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现在土蜂蜜的市场一般是120-150元左右,洋蜂糖30—50元左右,我的蜂蜜事业刚开始,土蜂糖卖100元一斤就满足了。远的不说,就去年5月份,我收割了100多斤纯正的土蜂糖,200斤洋蜂糖。发展养蜂产业,确实让我从中尝到了甜头,我做的是良心产品、卖放心产品,今年无变化我预计可能收割500多斤蜂糖。”说到丰收,向运安的脸上溢满兴奋,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发展养蜂脱贫致富的信心。

向运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小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产业越做越大,收入也越来越高了。而向运安的志向还不仅在此,2018年,他想给乡亲们传授养蜂经验,带动村里其他没有产业的村民一起,逐步向着共同富裕的生活愿景迈进。

记者手记

“扶贫先扶志,扶出脱贫的意志,扶出致富的志气,向运安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希望他的脱贫致富经历,能够激励贫困户,一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等靠要”到“内生动力”,不少贫困户从内心认识到实际行动,经历了一段精彩的人生嬗变,值得肯定,值得鼓励,值得推崇。在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下,唯有不断激发贫困户内心深处的脱贫动力,增强贫困户自主脱贫的信心和勇气,才能一步一步走向康庄大道。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